|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五峰历史文物

五峰历史文物

关键词:湖北宜昌 五峰历史文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56909949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54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百顺桥碑  位于湾潭镇岗坪村。系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容美土司骠骑将军田舜年撰文刻立。碑为青石打磨而呈长方龟背形。高1.96米,宽0.86米,厚0.23米;碑文共2203字,距今310余年;记载清康熙帝召见田舜年及其率随员进京、返程经过,以及土司疆域、官司职分布、开矿修路、修建百顺桥、各土司营建和月食灾异等系列情况。该碑历经风霜,幸存至今。1993年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新改荒路记摩崖石刻  清康熙癸酉年(1693)田舜年撰文刊刻。该石刻记载新改荒路的艰辛过程,并藉此阐述容阳(容美)肇宗起源及田舜年承绪以来擒叛、营建、料理、著说等业绩;系由容美司大小官员九十余人同立,1800余字。刻文所记对于研究容美土司历史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石刻在湾潭镇树屏营碑坡,一面有字,刻面145×150厘米,面刻抄140×146厘米。
   “汉土疆界”碑  石碑一式二通:一在采花乡渔泉河村;一在五峰镇竹桥村。青石打磨而成方形竖立,高2米,宽0.80米。碑文共2084字。距今280余年。明末至清雍正三年前,边境土家、汉民因疆域争端不息。清雍正三年(1665)八月,经湖广总督等处地方军政官员与湖广容美军民宣慰使田旻如共同察勘,勒石定界。现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容美土司疆域分野、促进土家汉民族团结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的重要依据。1993年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土司城垣遗址  位于五峰镇水浕司村,又名城圈子。系明代嘉靖年间(1522-1544)土司所建。城墙系用条石、块石依山蜿蜒垒筑而成,面积12000平方米。在距城垣东100米和200米处筑有宫殿、水廊凉亭。现保存有房屋基石、祖碑、抱鼓石、石柱础、石维及石刻等遗物。西南部现有长56米,宽1.60米至2米,高0.50米至1.70米的残城垣址。距今460多年。2003年9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
    白溢寨土司帅府遗址  “帅府”,又名寨洞,位于白溢寨海拔2160米的白岩处,明末清初土司唐镇邦为田双云营建。上下皆绝壁,凿石级攀缘而上,隘口处修有城门。帅府洞内用青石条垒建而成。洞高10余米,南北宽14米,东西深52米,洞内有观武台、习武厅;东有哨口,下有炮台岭,右有世上独一无二的“暑天冰穴”。洞下白溢坪有哨棚岭、望湖楼、中营、湖坪、衙署、泮池、月弓桥、关帝像、整石缸、衙门岭、公案岭。有前红土、左漂水、右小章和后关等关卡。该遗址距今500余年,2003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
   老衙门  老衙门位于五峰镇水浕司村。是田、唐土司之祖地,原建有土司衙门已废。后世代土司亡故葬此。墓数成百,墓式均为青砖、篆顶结构,有单室和双室之分。占地面积为150亩,老衙门西侧有一棵近500年古松。2003年9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贞节牌坊  位于采花乡楠木桥村。清道光甲辰年旌表覃母向老夫人而刊立的四柱三层建筑。浮雕百草花卉,古楼百戏,凤鹿奔驰。牌坊通高7.17米,宽7.75米,固基石鼓、石枋各四,均高一米有余。牌坊正中雕龙头下视阳刻“圣旨”二字,左右为阴刻“文经武纬”;中横批阴刻“乃见天日”,为特署宜昌府长乐县正堂乔、实授长乐县儒学正堂张仝赠。下部另有楹联两幅及联额五幅。距今160余年,时墓园占地100平方丈,建筑形制宏阔完备,“文革”中毁坏大半,现仅存单层主体牌坊。2003年9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兴文塔  位于五峰镇香东村。建于清同治八年。知县邓师韩为繁荣长乐县(今五峰)民族文化,特择地建塔,以镇地脉,振兴文气。塔用青砖、条石砌筑,为七层六面一塔刹组成,通高22.38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石质门柱两侧镌刻“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横批为“兴文塔”。因年久失修,2002年9月,自治县政府倡导并拨款和捐资修复。兴文塔属古今五峰县城八景之一。1994年1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
   安化桥  安化桥建于清乾隆二年(1736)。始建为木桥,上盖土瓦,横跨于县城中心的春涨河上,名“得胜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被水毁。同年十月知县史伟烈倡修,改建为双孔石拱桥,改名“安化桥”,意为土、汉安定同化。桥长22.4米,宽5米,高6.5米,桥面石板护栏雕刻“八仙过海”,桥拱为四龙托桥,曰“石龙呈瑞”。桥面正中有一化石“太极图”,属县城八景之一。后于1981年11月维修,更名为“城河桥”,1994年1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
   土司寨堡遗址  位于五峰镇竹桥村。明末清初,由土司唐镇邦根据地形修筑寨堡。寨堡地势险峻、四周悬崖,唯两条险道可上,寨顶平坦,阔约百亩。建时先用条石依悬崖修筑长1500米、宽1.50米、高2.50米城墙,后经测勘不宜而废。石筑寨墙遗存至今,城门垮坍。距今430余年。
   长乐县城垣遗址  改土归流后设长乐县。清乾隆二年始凭山跨涧,相势筑建城墙于城关镇东门坡,周围612丈,高1.58丈,平地208丈,山上404丈,高9.8尺。城门有四:东曦和,南薰风,西昭化,北镇安。雉堞具备,层楼高筑,溪流其中。城南北各缺数丈以通溪流,道光癸卯年乔守中重修。原城垣面积10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因城内建设滥取砖石而损坏严重。现残存西北山岭城墙1200米及曦和楼拱门。距今270年。
    镇国将军唐国政茔墓  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重新刊立。是碑记述墓主于元末明初勅封为镇国将军,后裔遍及湖广长沙、澧州、石慈、桑植、鹤邑、长乐等地;于明洪武七年(1374)迁茔至长乐(五峰)大面与金氏夫人合坟。墓在今湾潭镇锁金山村,一面有字,碑面172×72 cm,面刻170×68cm。墓前有华表一对,折损一,上刻“贾迎河誌三千界”楷书对联。
   杨元智茔墓  位于五峰镇香东村杨柳池南。2003年10月发现。总占地200平方米。墓封土堆高1.20米,底径4.50米,墓基围为石块砌筑。墓前为圆弧顶碑,碑文简注阴刻“大明显考杨元智将军墓”,碑左落款“明嘉靖乙巳年三月一日吉立”。碑高1.25米,宽0.65米,厚0.14米。墓碑前原立有石方柱华表,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
田海寿茔墓  清咸丰九年(1859)五月刊立。碑记田海寿之高祖田芳霖为容美(土司)中军官;曾祖田寿年为容美蓝旗长,勇冠三军,威镇强服;其祖考田周南当容美失德之秋,有先见之明而移居水浕司等事。原物在五峰镇水浕司十七组,一面有字,刻题“例赠登仕郎”等字。碑面183×540cm,一面刻抄165×83cm,两面刻抄160×78厘米,三面刻抄160×78厘米。
    田寿年茔墓  位于五峰水浕司村“水廓凉亭”下100米。墓围为青石条块砌筑。清乾隆乙丑岁(1745)冬月二十五日谷旦刻立。记田寿年后裔源流事。是碑墓主曾为容美(土司)蓝旗长,碑刊于改土归流之初,正值田氏土司瓦解冰消之际,故碑无生卒生平事载。原物在五峰镇水浕司一组。一面有字,碑面122×58.3厘米,面刻抄120×49厘米。
    张彤砫茔墓  清乾隆八年(1743)太侣月吉抄刻。是碑一式二合,相去1公里左右,碑主张彤砫(柱)系五峰深溪、石宝长官司最后任职者,雍正十三年(1735)带头缴印,首倡改土归流有功,清皇诰赠特授千总俸薪。原物在五峰镇香东村、石梁司村,一面有字,碑面158×62厘米,面刻抄148×40厘米。
    白水观  位于湾潭镇岗坪河上西北。史载:“七王冲颇平衍,中起一山高百寻,四山皆出其下,弭坪之水由地中伏流自此冲始涌出,围绕此山。山起两峰耸峙,石壁如截,路途崎岖。土人建庙于峰巅。对启二殿,檐抵河边,中接石桥。铸有铜佛,佛甚灵应。又凿石磴曲折而上,则一水护缘四山送,青第见白云,缭绕荡漾,使人目眩心悸。每修庙时即有雾云上护使工人不惊。”白水观现有残墙体、门柱、功德碑、廓栏柱、石刻花鸟等遗存原址。
    圆通寺遗址  位于五峰镇宝塔坡。古刹取圆明通觉之意,五峰张土司倡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640余年。占地600平方米。古寺分前后殿堂,前堂三间,圆拱门,现存“圆通寺”门额、“同结良缘”、“功德”碑铭三通及满刻文字的观音佛座石维一尊。
   容美土官桂崇皋墓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仲冬月由五峰安抚使司田矅如题撰刊立。叙桂崇皋系原任容美土司亲丁营副总兵官,为人襟怀风高,处世宠辱不惊,骠骑将军(田舜年)将年仅三岁的田矅如相托付,桂为之竭力经营而抚绥等事。原物在采花乡白溢寨,一面有字。碑面140×54厘米,面刻抄106×30厘米。
    关庙洪钟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季冬月,长乐县(今五峰)士民为供奉关圣而铸造。镌刻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结钟缘”等铭文及捐资七百余人姓名数量;还记有湖北卫昌营、鹤峰州、湾潭、长乐县、渔洋关、奇峰关、五里坪、北佳坪、邬阳关、柏果树閤营各讯书目、百队兵丁六百零一名捐银数量。四周有字,钟面140×(92+75)/2厘米,面刻抄108×(92+75)/2厘米, 汉文120行。铸铁铜。残顶端有饰物。原物存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独寨子  又名观音岩。位于长乐坪镇白鹿庄村。独寨四面绝壁,高80余米,寨腹石洞高3米至10余米,宽2米至8米,古称白鹿洞。有三门,寨顶建古庙(现已废),有僧住洞。清光绪五年五月,长乐县知县郑敦祜为庙产断案定界并出示勒石。现有古碑三通及原门抱鼓石等遗物存洞。
    高桥  位于五峰龙洞下行300米处。桥址悬崖峡谷,河水湍急,两岸乡民出行极为不便,洪水吞没人命无数。清乾隆年知县集众而建。石桥单拱,面宽3米,南北跨长8.5米。原用石块、石柱护栏,现残缺。距今260余年。
   龙洞石刻  位于五峰镇万马(浣麻)池下里许。有大、小两洞。石刻于小龙洞顶,洞内斜坡、梯级,有如神工砌筑水田百丘。清道光年间知县乔守中之母病故后葬于大龙洞大堂砂丘之中。故题刻“龙洞”二字,以示怀念,字均高70厘米,宽60厘米,宋体竹简阴刻。距今160余年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